高明区一辆食用农产品安全快检车上,工作人员在对蔬菜样品进行检测。/佛山日报见习记者吕润致摄
6月24日,2017年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中,食药执法人员带领市民代表走进禅城环湖小学食堂,对蔬菜进行抽样检测。(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张少鹏
通讯员崔嘉仪、傅江岚
12月12日,《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指数(2017)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市民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满意度再攀新高。
作为全市食品安全管家,市食药监局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导向,不断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着力整治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织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护航“舌尖上的安全”,赢得市民赞许,连续两年荣获佛山口碑榜行政服务最佳口碑单位。
今年,佛山食品监管经验多次在中央媒体或国务院食安办会议上亮相,吸引全国各地近60多个省、市代表团到我市考察、交流。我市在本年度全省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
严防“法检+快检”破解农兽药残留难题
调配试剂、取样、切片、称重、浸泡、取上清液、放入检测通道……昨日凌晨,在禅城扶西市场旁边的佛山市易运检测中心内,三名检测人员正忙着给蔬菜做检测,半个小时左右,检测结果出炉,检测人员表示:“我们这里的水果、蔬菜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源头严防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我市消费的食用农产品大约有80%来源于外地,各品类农产品在我市流通数量非常大,流通环节多,食用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风险依然很大,如何杜绝问题产品流入广大市民的餐桌,成了食药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
对此,过去一年多,在规范法定抽样检测工作的基础上,市食药监局通过政府民生实事的方式,推进市、区、镇(街道)三级架构,涵盖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监管部门和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场所,以及配餐中心、中央厨房、学校饭堂等餐饮服务单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共有500多个快速检测室、19辆快检车建成投入使用。他们分布在食用农产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与法定抽检一起形成了“快检发现问题、及时控制流向、法检跟进办案、有效追踪溯源”的监管机制。现在,市民到市场上购买蔬菜、水果,学生、工人在饭堂吃饭都因为多了一道快检把关,安全风险大为降低。
据统计,我市的210家民生实事农贸市场在2017年5月~11月,共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515189批次,合格514206批次,快检任务完成率110%,发现并处理不合格食用农产品983批次11770公斤,有效保障了我市农贸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家住惠景城的肖姨到惠景市场买菜,一旦发现有异样,马上就会送到市场一侧的快检室免费检测。她说:“检测没问题后,吃得更安心,政府做了件大好事。”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完成食品法定抽检34198批次,达到4.6批次/千人,超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标准,抽检合格率96.8%。
此外,我市还通过“农超对接、厂超挂钩”“基地+加工企业+超市”等形式创建“1+10+100”示范超市,进一步把好食用农产品的源头关。在全市7家国家级示范超市创建单位,建成优质精品肉菜专区面积超过食用农产品经营面积的30%,专柜可追溯率超过95%。
严管“集中+统一”将产业链打造成安全链
麻辣烫、串串烧、烤鸡、酸辣粉……昨晚,10多辆统一标识的小摊贩手推车在禅城区张槎古新路的两边排开,阵阵香气吸引着旁边工厂刚下班的工人,正在一家麻辣烫大快朵颐的周小姐说:“以前流动小摊贩脏,不卫生,我再饿也不吃,后来9月份政府集中管理后,小摊贩固定经营,变得干净卫生,我们才有口福了。”
食品加工生产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大问题,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加工场所是食品安全监管重难点。这些年,市食药监局积极引导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进入集中生产经营区域,实施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管理,发布生产加工负面清单,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14个,入驻小作坊284家,占全市食品加工小作坊总数的95%。实施小餐饮集中经营管理和许可承诺制,全市建成小餐饮集聚区33个,总计1352家餐饮单位入驻经营,实施餐厨垃圾统一回收、废水废气统一处理;以“两划定、四不影响、六统一”为规范,推进食品小摊贩登记管理,逐步实现风险可控。
我市对食品的严管还在“统一”上作文章。为破解食用农产品溯源难题,我市推行食用农产品统一配送,实现从“种养—配送—销售”的全程溯源链条。全市建成畜类定点屠宰企业21家、家禽屠宰场7个,“菜篮子”基地62个,配备肉品统一配送车辆420辆,配送范围覆盖全市870多家农贸市场及超市,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载GPS定位系统实现对屠宰企业以及配送车辆的远程实时监控,此外,还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联盟,以何氏水产为代表的10多家大型水产品经营企业共同建立了统一的“收贩运”质量标准体系,有效解决养殖环节农药残留和运输环节非法添加问题。
严控“打建结合”强化食品安全保障
在风险管控上,我市坚持“打建结合、惩防并举”的思路,通过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从供给侧源头全面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我市已连续四年开展食品药品“百日行动”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今年还首次联合公安、检察院印发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公安和检察机关在案件侦办中的作用,全市查处案件总量3932宗,其中一般程序案件2691宗,同比增长40.6%,重大案件45宗,透案货值1903.89万元,罚没款3162.93万元,取缔生产窝点73个,刑事立案35宗,逮捕犯罪嫌疑人44人。
针对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市食药监部门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打击保健食品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治理,共检查发现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企业57家,发现产品虚假宣传6个,立案数13宗。
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标准和检验方法的研究和制定与监管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为此,我市制定“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行动计划方案(2016~2020年),完成全市“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将“菜篮子”的生产过程信息、自检信息接入系统,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在线监控。同时,与网络订餐平台合作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通过平台对入网商户进行核查,倒逼无证小餐饮主动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