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如何养生?首当祛湿健脾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07-07
分享到: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节气,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小暑如何养生?本报邀请到禅城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30余年的中医专家张学成,为市民讲解小暑养生之道。

  饮食:清淡少油腻,宜解暑健脾

  说到小暑养生,张学成侃侃而谈、了然于胸。他介绍,小暑天气开始炎热,此季节的雨水多,烟雾缭绕湿气重,饮食上有“春夏养阳”之说。“春夏养阳”,一定要保护阳气,饮食不能太凉寒,如果太凉寒则容易耗阳气,消耗了阳气就难以化湿,体内湿气就比较重了。而且夏天的话,要注意养心,即是说补充心阳,可以辅助人体的阳气。

  根据以上气候的特点,张学成建议,小暑饮食要清淡,少食油腻,多吃些解暑健脾的食物。例如养心补阳的食物,如茯苓、党参、白术等;祛湿的食物,如扁豆、茨实、薏米、山药、姜、砂仁等。

  俗话有说“夏吃姜”,张学成解释,夏天天热出汗阳气往外跑,要吃一些温补的,姜等祛湿的食物对脾胃比较好。而且,夏天容易累,容易烦躁,还可吃些养心的食物,例如枸杞、元肉、桑葚这些食物就比较好。此外,尽量少吃或不吃太寒冷的食品,例如冷饮、雪糕等。

  作息:早睡早起,顺天气之道

  春夏要养阳,要顺天气之道。张学成说,夏天昼长夜短,夏天早上要早起,不要困阳,如果人体一天的阳气已生,不起床会阻碍阳气,阳气就会困在体内。夜晚睡觉也不能太晚。夏季白天长,本来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是“夜卧早起”,但张学成解释,现代人白天都吹空调,把阳气都消耗了,所以他还是主张早睡。早睡的话,可以把阳气补回来。

  他还建议,人体不能太兴奋,因为夏天的人们容易兴奋,这样很容易耗阳气。而且夏天人们对新闻特别敏感,关注的事情比较多,热血澎湃,心思是往外走的,所以这方面也需要注意节制,因为这也会消耗能量。夏天,要学会静思,静下心来,把能量收回来。

  另外,现在社会的节庆活动频繁,各种娱乐活动名目繁多,人体要把握这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兴奋。

  运动:少动多静,可做“八段锦”

  小暑后,由于天气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要注意自我养护,确保心脏阳气旺盛。炎热的季节,最好“少动多静”,因为动多则汗出,汗出过多则容易造成阳气随汗外泄,人体里面的能量就不够了。

  张学成说,小暑季节容易困乏,是因为天气热体内水容易跑掉,人体就特别容易干,咽喉干、眼睛干,这个季节咳嗽的很多,大部分也是因为咽喉缺水,粘膜干引起的。所以,夏季关键要把能量留住、把水留住。所以张学成推荐夏季可以做“八段锦”。

  “现在我基本上做八段锦,做八段锦可以把经络、筋骨拉开,让热和水往里面走。那么人体就不会累了,咽喉就不干了,就不会咳嗽了。阳气足把湿气蒸出来,体内就不会有湿气,所以做八段锦是很有帮助的。”张学成说。

  他特别指出,在人体刚醒来时,不能马上下床。“因为刚醒来的时候是阳气出来之时,也就是阴阳转换的时候,刚醒来人的激素水平很高,比平常高出十几倍,要把这个能量用上,这个时候做八段锦就更好。”

  所以张学成建议,充分利用刚醒来时的黄金20分钟,此时激素水平很高,先不要起床,把这个能量用来做“八段锦”,拉筋健骨。

  除了练习“八段锦”,张学成称,还可走入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也可在庭院树荫下散步、在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文/佛山日报记者谢璧营相关链接

  小暑时令饮食食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黄鳝粥:用黄鳝数尾洗净,除去内脏,切段或去骨切碎。将400克米洗净,与鳝鱼肉一起放入锅中煮粥,调入适量油、食盐、姜丝、葱花,即可食用。黄鳝又名鳝鱼,小暑时节,黄鳝体壮而肥,肉嫩鲜美,营养丰富,滋补作用最强,有“夏令之补,黄鳝为首”之说。

  莲藕排骨汤:在煮小排骨汤时,加进切成段状的老藕,也可加少量黄豆,直到排骨、老藕、黄豆炖得酥烂。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熟食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花肉炒绿豆芽:吃些绿豆芽,不但可以解暑,更可以解暑瘟; 饮食尽量清淡,可以多利用绿豆,如喝绿豆水,做绿豆饭、绿豆粥等,可以起到很好的利湿、解毒功效。文/佛山日报记者谢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