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筑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12-12
分享到:


在狮山镇中南市场,现场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食品的整个生产链条。(资料图片)

  文/佛山日报记者张少鹏通讯员崔嘉仪

  走进三水区日日升连锁有限公司恒达分店的食品分区,不少市民穿梭在摆放整齐的蔬菜、鲜肉等食材间,慢慢挑选。部分食材旁附有二维码,市民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便可知晓该食材的产地、检测等信息。“买得很放心。”昨日,市民王阿姨边挑蔬菜边说,“超市正规,食品健康卫生。”

  一勺油、一碗米、一个菜篮子,看似家常小事,然而却关乎民生之本。一句“放心”,是百姓最平凡微小的“小确幸”,也是佛山筑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努力之源。

  自2013年1月起,佛山率先在广东省内启动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2016年5月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为契机,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建立三大体系 打造食品安全“最强大脑”

  “明确了每个人负责的网格,我们的工作权责清晰了好多。”南海区桂城东二社区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杨成锦说,将社区分为网格进行管理前,监管区域的界限模糊不清,协管员之间经常出现推诿责任的情况,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监管区域,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大大提高。

  杨成锦的直观感受是佛山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缩影。

  2016年5月,佛山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名单,市委、市政府随即高位推动创建工作组织体系的建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示范创建纳入“一把手工程”,市级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示范创建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和示范创建工作,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项目。

  打造高位推动的创建工作组织体系的同时,佛山也进一步完善网格监管保障体系,明晰各级监管部门责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佛山市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明确“管行业必须管食品安全、管业务必须管食品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同时将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食品安全工作比重由原来的0.56%提升至3%。在日常监管中,佛山还提出基层监管机构建设“十个一”标准和推进“两图两档两公开”制度,构建“网格化”与“双随机”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模式。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2015年至今,全市各级每年投入经费分别达到1.6亿元、2.4亿元和2.8亿元。

  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更有力的监管执法。佛山不断打造强力有效的两法衔接执法体系。在省内率先成立专业食品药品犯罪侦查队伍,建立完善公安部门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驻点办公协作机制。从2014年起,连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百日行动”,四年共查处案件3932宗,发出整改通知书4954份,罚没款3162.93万元,取缔生产窝点73个,刑事立案35宗。

  破解三大难题 完善全程监管的“躯干”

  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攻坚战”中,不光要“大脑”强,还需强健的“躯干”。

  为了强壮监管的“躯干”,佛山以问题为导向,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线路图”由“两头”向“全程”转变。于是,从农田到餐桌,从企业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环节,编织起一张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

  “溯本追源”是食品监管的第一道难题。佛山从原材料入手,严把源头生产关,积极建设溯源体系。比如推行食用农产品统一配送,实现从“种养—配送—销售”的全程溯源链条。目前,全市建成畜类定点屠宰企业21家、家禽屠宰场7个,配备肉品统一配送车辆415辆,配送范围覆盖全市870多家农贸市场及超市;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联盟,建立统一的“收贩运”质量标准体系,有效解决养殖环节农药残留和运输环节非法添加问题,还通过“农超对接、厂超挂钩”和“基地+加工企业+超市”等形式,全面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活动。

  农药残留是另外一道难题。佛山从本地实际出发,实施制定《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室建设标准》及“1+5+32+1000”检测网络三年建设规划,推进建设涵盖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市、区、镇街三级快速检测体系架构。目前,超过500间快速检测室、18辆快检车已投入使用。如今在佛山逛菜市场,如果你对所购食品不放心,可以直接送至快检窗口进行安全检测,一旦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合格问题,市场将随即展开严格的溯源。

  2017年5月~9月,全市210家试点农贸市场在省级平台直传快检数据达到37万批次;市、区级平台快检数据达到100万批次。

  佛山食品安全监管善于严“堵”,还坚持巧“疏”。在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三小”场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全国性难题。对此,佛山一方面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取缔一批,另一方面通过集中经营的方式“规范一批、提升一批”,逐步将“三小”场所纳入监管范围。

  目前,佛山全市建成集中加工中心14个,入驻小作坊284家,占总数的95%,建成小餐饮集聚区33个,共有1352家餐饮单位入驻经营,餐厨垃圾统一回收,废水废气统一处理,并且对小摊贩实行全面登记,实施“两个划定、四个不影响、六个统一”规范管理。

  突出三大结合 打造走得更快的“四肢”

  有了健全的“大脑”、强健的“躯干”,发达的“四肢”就成为保障肢体安全前行最坚实的基础。

  在食品安全监管这场错综复杂的“持久战”中,佛山突出三大结合,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一条助推食品行业走得更稳、更快的转型升级道路。

  突出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结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来,佛山已先后研究制定用农产品质量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食品“产业+安全”提升等7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在提质升级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例如在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建设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按照“政府扶持、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投入6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5亿元,确保重点民生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其次,佛山突出规范管理与法标同步相结合,着力引导食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提高食品行业安全保障能力。比如在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中出台“1+N”管理制度,在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实践中,同步编制集中加工中心技术规范、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目录和《佛山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管理办法》等,建立长效机制。

  同时,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标准,支持食品行业制定联盟标准,组织建立“均安蒸猪”等30多个特色餐饮食品行业(联盟)标准和网络订餐行业联盟标准。

  食品安全与美食文化相结合是佛山创建国家示范城市的另一特色。佛山建立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和食品安全博物馆,发掘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精心组织策划全市烹饪技能大赛,培养一批烹饪技术精湛、食品安全意识好的“佛山名厨”,擦亮佛山“岭南美食之乡、食品安全之城”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