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食品有风险小心引“毒”上身

来源:珠江时报 时间:2017-12-12
分享到:
  很多人认为自制食品“纯天然、无添加”,绝对安全。针对时下流行的网购自制食品热,有专家提醒,购买需慎重,否则很可能买到“三无产品”。此外,一些市民喜欢买原料自己制作食品,但如果操作不当、盲目自制,也会引“毒”上身,威胁生命健康。
  》案例
  市民网购自制食品食用后腹痛
  浙江宁波慈溪的陆先生在一家卖东北特产的网店上购买了三种口味的凉面。不到一周到货,次日中午陆先生拿出其中一袋作为午饭,没想到吃完不久便开始腹痛。陆先生仔细一看才发现,包装上不仅没有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甚至连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配料信息都没有。专家提醒,合格的食品生产需要满足13个条件,单是“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一项就足以将一大批网络自制食品打回原形。
  》提醒
  自制5类常见食物需掌握正确方法
  自制腌菜
  自制腌菜容易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不仅是剧毒物质,还可能致癌。
  建议:选择普通的瓦罐有助于空气中的乳酸菌更好进入,有利于发酵。可以在腌菜时加一些乳酸菌或大蒜。密封腌菜时,一定要保证菜和水的容量占到整个容器八成以上的空间。最好腌制一个月后再吃,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
  自制豆制品
  自制豆制品时,如果杀菌不彻底,会使一些污染细菌迅速繁殖,如肉毒杆菌、黄曲霉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引起中毒。大豆本身也含有一些有毒化学成分,如皂苷、凝血素等,没煮熟的豆浆可能会造成中毒。
  建议:制作的原料要新鲜,器皿一定要经过清洁和消毒,保存原料的场所一定要干燥。食用之前经过充分的加热。
  自制腌肉
  腌肉制品很容易被肉毒杆菌污染,肉毒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低氧环境下极易繁殖产生毒素。
  建议:保证原料和存储容器的卫生干净,加入一定量的盐,盐可以抑制一些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具有防腐的作用;减少水分,加入发酵剂,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约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后再吃,食用前用水浸泡洗净,以降低盐分;最好是少量制作,并在短期内食用完。
  自制葡萄酒
  在家自酿葡萄酒,既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的步骤酿制,也不具备专业的发酵环境和消毒条件,就可能会隐藏着甲醇、杂醇油等有毒有害物质,存在某些有效成分含量低、微生物超标等情况。
  建议:制作时一定要把葡萄晾干,带有水分的葡萄放进容器里容易发生霉变。同时准备一个干净且干燥的坛子,制作好后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一般来说,发酵时间是一个半月。
  自制酸奶
  家中制作酸奶,一般不具备杀菌条件,无法去除其中的微生物污染,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腹泻、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甚至会造成食物中毒。
  建议:尽量购买生产日期比较近的纯牛奶,不建议购买未经处理的鲜牛奶。制作时最好戴上无菌手套,温度尽量控制在40℃~45℃之间。最好选用酸奶机恒温发酵。保存时注意要放在冰箱冷藏、密封,时间不要超过三天。每瓶酸奶食用时尽量一次性喝完。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