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政协委员聚焦农产品安全问题并献计献策

来源:珠江时报 时间:2017-12-07
分享到:

  

■南海区政协委员和区农林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共同探讨“舌尖上的农产品安全”。

  之源,其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监管工作抓得好不好、实不实,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为此,南海区政协专门就农产品安全问题开展了定点直联工作,详细了解南海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安全情况,梳理出亟待解决的“上行”瓶颈问题。日前,多位区政协委员聚首直击农产品安全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献计献策。

  现场,区农林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和与会委员坦诚交流,介绍南海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及所面临的挑战,回应市民对改进工作的关注。

  现状扫描

  1~8月全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9%

  今年前三季度,南海以“传统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园区化、产业园区公园化”为导向,着力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保持稳定,预计农业生产总值52.71亿元。

  南海农业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力量。“近年,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大为提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南海区政协委员、区农林渔业局副局长陈九枚说。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充分印证了这一说法,南海现有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包括广东万顷园艺世界、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何氏水产物流园,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市首批农业公园各2个。

  “实现了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转变,是南海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陈九枚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在过去,南海把握住佛山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契机,完善监管机制、明晰溯源体系、加强农业执法、开展质量检测、严控动物防疫等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全区从事种养业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1277户中,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另外,南海还拥有如红宝、百容、何氏等15个省农产品名牌,九江镇更收获了“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称号。

  如今,越来越多的南海家庭吃上了“放心菜”。全区现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1个、省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示范点8个,它们的健康种养模式的推广使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截至8月,全区今年共抽检生产和流通环节各类农产品样品300163份,合格率为99.9%。

  水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 破解“上行”瓶颈势在必行

  南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平稳、逐步向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近年稳居高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亟需得到破解。

  全区农用地总面积66.90万亩,其中鱼塘26.95万亩,水产业在南海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南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大,大部分河涌水的水质较难达到《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要求。水产养殖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涌水,水质的变化影响了苗种和商品鱼的正常生产,部分大的养殖户因此迁到水源好的地区发展。

  此外,水产养殖业生产主体以个体为主,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监管数量众多且分散的水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难度较大。区农林渔业局在检查执法中发现,水产养殖非法投药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苗种场处于无证生产状态。

  近年,群众对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央对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有的放矢地破解“上行”瓶颈势在必行。对此,区农林渔业局回应,今后南海将针对现有问题持续精准施策发力,助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区农林渔业局回应,水产业方面,南海以“品质农业”“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将积极推广健康安全种养模式,推进水产种苗持证生产管理;畜牧业则着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推动区内牲畜屠宰企业信息化监控系统升级加强对牲畜屠宰企业肉品统一配送监管,落实生猪“定点供应、厂场挂钩”的养殖基地(场)复检;种植业方面,南海未来计划加强农产品抽检监测,强化农资打假工作。

  委员声音

  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严把源头关

  “生产是源头,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探讨采用何种措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话题时,这一观点成为不少委员的共识。

  罗明裕是其中一位。“我们村口有一大片农田出租出去种菜了,长势喜人,卖相一流,但奇怪的是种菜人宁愿去买别人种的也不吃自己种的。再看看遍布大街小巷,各大工业园区的流动摊贩,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确实是任重道远。”在他看来,从源头上构建舌尖上农产品的“安全防线”,而抓源头并不单纯是对土壤、水、空气等进行整治,“要全面从‘人、机、料、法、环’等各要素起源抓起,可以参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的做法。”

  “重在提高人的素质,营造人人都有食品安全知识、诚信厚道的生产经营环境,同时大力推广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加工、处理,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二次污染。”罗明裕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度建立和法规执行上也要配套跟上,“构建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农药农资追溯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猪苗的好坏和前期的保健、疫苗等,对后期的养殖影响很大。保育工作做得不好,后期大猪养殖会经常生病,用的药就多,猪也生长得不好,猪肉不健康。我们在猪苗保育过程中严格按照保育操作规范,并加强技术人员培育和猪栏管理,给猪的生长创造安全的环境。”南海区政协特邀委员王荣灶是佛山市皇永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以自身养殖经验为例,讲解了农产品安全种植养殖的重要性。他认为,规范操作一环都不能少,这对产出质量大有影响,而且关乎个人及企业诚信。

  抽检与自检两手抓 全方位把控质量

  然而,仅仅把好源头关不够。注水肉、死猪肉及其他一系列安全问题往往出现在食品的流通环节。如何走好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良心,也有政府的监管能力。

  对此,陈九枚介绍,为防止劣质、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南海区农林渔业局定期、不定期对地区在售农产品进行抽检,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还规定企业进行季度自检。特别是在打击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上,南海对全区7个屠宰场实行24小时监管,即通过专人专职驻点检测的方式,严格监管整个屠宰流程。屠宰之后,肉品再在监控设备的全程跟进下运往各个销售点,实现“零空白”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开始,南海购置了多辆食品安全检测车,按照每周至少3次的频率在农贸市场、超市等周边免费为市民提供食品安全检测。市民只需等候约20分钟,就可以在现场得知所买食品是否存在重金属残留、荧光增白等食品安全问题。若检测发现问题样本,工作人员将联系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理,并提示市民处理问题食品。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检测车还将主动出击进行抽检,通过车身LED屏实时公布检测结果,倒逼经营者自觉把好食品安全关。

  除了监管部门的抽检外,经营者自检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企业自检这件事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区政协委员、九江镇沙头大健鱼苗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焕娇说,公司业务以出口水产为主,食品安全门槛更高。企业之所以能够长远发展得益于良好的行业口碑,建立口碑的方式有赖于严格律己的自检模式。

  完善追溯体系 企业自律不可或缺

  南海还积极响应《佛山市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后简称:实施方案),力争在明年初步建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陈九枚介绍,在实施方案出台前,南海已对区内全体水产养殖户进行编码标记,录入包括养殖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养殖号码、相关品种、养殖位置等信息,对其进行集中标识、统一管理。目前,南海录入在册的养殖户已达14000多家。

  信息录入仅仅是第一步,今年,南海区农林渔业局已对桂花鱼、加州鲈等6个品种的水产进行试点,启用“二维码进场”制度。所谓“二维码进场”制度是指销售这6种水产的经营者必须携带包括涵盖以上信息的二维码才能在市场销售、交易。“之所以选择这6个品种进行试点,原因在于以上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相对严重。”陈九枚表示,截止至今年11月,南海已经发放了8000多个二维码,基本实现全覆盖。

  追溯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对于企业管理同样意义非凡。对此,企业自主探寻建立追溯体系的区政协委员、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华先深有体会。“我们的水产销往国内50多个城市,过去常常会被收购方以死鱼为由压价收购。”何华先说,为此,企业通过技术改良,通过逐级降温的方式解决了活鱼因长途运输存活率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对活鱼进行配送之前,在活鱼的包装箱上附带标记有活鱼产地、销往城市等信息的追溯码,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企业利益不受损。

  扶持外延基地 培育优质农产品

  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优质农产品,如今不少本地农产品企业家纷纷选择外延基地。

  “云浮罗定的水、土、空气质量都很优越,在种植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区政协委员、佛山市好来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海滨说,经过精准扶贫项目,他对罗定的种植环境有了深入了解。目前,他已经把企业的水稻和蔬菜种植延伸到罗定。借此,不仅可以规避重金属污染、种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还能与佛山对口帮扶云浮的精准扶贫工作相呼应,企业当然是“何乐而不为”。

  同样是“外延基地+精准扶贫”,佛山市皇永顺食品有限公司将土猪养到了四川大凉山,同时也将大凉山的优质土猪带回南海。

  此外,杨海滨认为,按照南海当下的发展速度,农业外延基地将成为趋势。随之而来的农业扶持问题也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佛山对于农业的扶持政策仅限于市内的本土企业,也就是说外延基地不在范围之内。”杨海滨认为,尽管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不在市内,但最后的成品还是回归市内服务本地消费者。因此,他呼吁,面对外延基地越来越普及的格局,希望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本地农业企业发展。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文/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周钊泷通讯员邹永榆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