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中秋节过后,不少市民开始自酿葡萄酒,但酿制过程若操作不当易产生安全问题,网上也有传言,自酿葡萄酒易发生爆炸并可能产生甲醇等有毒物质。就此,国家食药监总局提醒,家庭自酿葡萄酒时,在发酵期间不要密封容器,以免发生爆炸。
秋季是葡萄的成熟季及销售旺季,葡萄种类繁多,目前桂城西约市场一水果店内,就有十几种葡萄在售卖。中秋节过后,不少市民前来买葡萄酿酒,一买就是两三公斤。
自酿葡萄酒越来越流行,但是酿制过程若操作不当易产生安全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一起自酿葡萄酒发生爆炸的事件,之前也有网传自酿葡萄酒会产生甲醇等有毒物质。就自酿葡萄酒的安全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消费提示,提醒市民在葡萄酒发酵期间不要密封容器,以免发生爆炸。
为防止酿制过程中产生杂菌污染,市民在使用发酵器具前应用热水或高度食用酒精清洗消毒,发酵时温度控制在15℃~25℃。此外,由于葡萄表皮微生物种类较多,市民应在其发酵前添加适量酿酒活性干酵母,以抑制杂菌繁殖。
由于自酿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易发生爆炸,市民在选择酿酒器具时应用钢制和食品级塑料容器,最好选择大口的容器,且不要盛满容器。值得注意的是,市民在葡萄酒发酵期间不要密封容器,应在瓶口留有空隙或用八层纱布封口,发酵结束后将酒与酵母完全分离,以防贮存期发酵涨瓶,发生爆炸。
此外,为避免发生食物中毒,市民在饮用葡萄酒前,可通过颜色和气味等判断葡萄酒是否变质。优质的葡萄酒澄清透明、色泽自然。当葡萄酒呈现浑浊、油状、彩虹色,出现白毛、霉斑等异物,闻起来有醋酸味、指甲油味、霉味、老鼠味时,说明已感染杂菌或已变质,不宜再饮用。
珠江时报讯(记者/邓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