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蟹肥莫贪吃 巧用姜蒜醋祛寒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10-18
分享到:

  进入10月,又到了大闸蟹扎堆上市的季节,味道鲜美的大闸蟹虽然美味,但每年都让不少吃货“又爱又恨”。最近网上更流传一种说法,声称在国外的一些相关检测中,中国人非常喜爱的大闸蟹产品,有部分被验出含有致癌物质,提醒人们不要食用,由此更让不少喜爱吃蟹的网友表示非常担心。

  喜爱吃蟹的阿红最近约上一众吃货朋友一起去品尝新上市的大闸蟹,每人都吃了两个。当天晚上,阿红觉得腹胀,身体不舒服,她的朋友身上还起了红色的包,痕痒难耐之下,阿红到医院就医,结果被告知是因食用过量大闸蟹而引致的过敏。

  据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曲黔营养师介绍,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关于大闸蟹含有致癌物质,从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属于谣传,蟹肉本身不含有致癌物质,所以市民无需为此担忧,只要是经正规渠道销售的大闸蟹,在这方面的安全性问题不大。

  但曲黔同时表示,虽然没有相关研究指出大闸蟹致癌,味道鲜美的大闸蟹也不宜多吃。蟹肉性寒,属于高蛋白食物,其中的蟹黄更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如果食用太多,则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部分本身存在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问题的人群,使用后容易引起腹泻、腹痛等消化性疾病,所以应该少吃为妙。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孩,由于本身消化功能较弱,食用过多螃蟹会加重胃肠道负担,易引起腹胀、腹痛、便秘等症。

  此外,螃蟹属于“发物”,患有过敏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患者,食用后容易诱发过敏征状,所以也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螃蟹。

  曲黔提醒,由于蟹膏、蟹肉含较多的胆固醇,即使是健康的成人每天吃蟹也不应超过1只,一周最多吃2~3只。痛风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患者,应减少蟹的摄入或尽量不吃。与此同时,过敏体质的人、脾胃虚寒的人,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人也应尽量避免食用大闸蟹或不吃。

  为减低蟹肉中寒气对人体的影响,食用大闸蟹时可适当加点姜蒜茸醋作为佐料,以去其寒意,并将螃蟹经高温煮熟煮透。食用大闸蟹后如肠胃出现不适,可尝试用生姜数片煮水趁热饮用,有一定的暖胃功效,缓解不适。还需注意寒凉的螃蟹也不宜与同属寒凉的梨、冷饮等一起食用,以免引起腹泻、损伤脾胃。吃蟹后若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通讯员严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