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健康吃粽为肠胃减负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06-02
分享到:

  端午节过后,不少市民家里的粽子还吃不完。但粽子主料多为糯米,而因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再加上粽子通常搭配五花肉、咸蛋黄、蜜枣等高脂、高盐、高糖的馅料,一旦食用过多,轻则可引起反酸、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重则将引起胃炎、胃溃疡、急性胆囊炎甚至胰腺炎等疾病的发作。那么,市民如何才能做到健康地吃粽子呢?佛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陈建林副主任医师为大家一一解读。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粽子

  陈建林介绍,有糖尿病者不宜多吃红豆粽、蜜枣粽等糖分较高的粽子,应尽可能选择低糖馅料的粽子,如莲子粽、山药粽等,以减少血糖过快升高而引起身体不适。

  平素消化不良、有胃溃疡病史者以及脾胃弱的儿童,则可选碱水大米粽或五谷粽。以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取代部分主料,不仅可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此外,肉粽、咸蛋黄粽、猪油豆沙粽等含有较多脂肪,属油腻食品,患有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市民应尽量避免。

  粽子最好在中午吃

  吃粽子的时间也有讲究。据陈建林介绍,平素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粽子应在两餐之间,或是在中餐吃,尤其注意不要把粽子当作早餐或夜宵。“因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都要比白天慢得多,没有来得及消化的粽子如果停留在胃中过久,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可能导致曾有胃溃疡等消化疾病患者旧疾复发,甚则出现消化道出血,严重损害健康。粽子虽美味,但也只能适量的吃,并合理搭配蔬菜水果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粽子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吃粽子前后,不要吃水分含量很高的寒性瓜果类,如西瓜等,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吃粽子应注意饮食搭配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消化起来不容易,陈建林提醒,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每次吃粽子最好也不要超过1个,女性1天不要超过3个,男性不要超过5个。购买粽子时也尽量挑选小巧“袖珍”型的,食用时一定要蒸(煮)熟透。

  陈建林介绍,在食用粽子1小时后可进行散步、慢跑等适量运动,以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

  此外,吃粽子后可服用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等茶饮助消化解腻。下面推荐一款消食茶,可以作为食用粽子之后的养生饮料,帮人们减轻肠胃负担。陈皮、麦芽各10克,佛手柑、山楂各15克,乌梅5克,甘草7克,沸水冲泡,当养生茶饮用。

  保存粽子有妙招

  由于各种粽子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都不尽相同,保质期也不一样。散装粽子常温下最多可保存2天,而真空包装的粽子存放时间可长达9个月。但事实上,放置的时间越长,粽子的营养成分流失也就越多。因此陈建林提醒,粽子最好趁新鲜吃,尽可能当天买来当天吃,若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速冻保存,避免变质。粽子从冰箱拿出来后需要重新蒸(煮)透。且存放时最好分成一次可以吃完的小包,用保鲜袋包装严实,和其他鱼肉类等生冻食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而未拆封的真空包装粽子,常温保存即可,冷藏更佳,在高温天里还要注意存放在阴凉的地方。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舒通讯员佘玲制图/孔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