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社会合力打造食品安全生态圈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03-17
分享到:

 

 

  昨日,南海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2016年南海区食品安全工作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该白皮书包括总体概括、能力担当、监管创新、示范引领、铁腕整治、社会共治6个篇章,以数据、列表和图文等形式梳理南海过去一年的食品安全工作。

  这是南海自2013年以来发布的第五份《白皮书》,彰显出南海打好食安攻坚战的恒心和决心。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把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篇章,市长朱伟做客新华网时亦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把佛山打造成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南海以发布白皮书为契机,承诺继续加码“食安”工作力度,推动食品行业“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南海美食品牌,实现人民健康理想。

  一个逐渐成形的食品安全生态圈

  昨日上午,桂城市民王素怡像往常一样来到东二新村市场的烧腊档买菜。当她挑好心仪的熟食后,档主打印出一张电子销售票据,王素怡掏出手机扫描票上的二维码,手机界面立刻弹出了熟食的生产日期、销售日期、单位地址、种类数量等信息。“所有的信息都能出来,这样我们买烧腊更放心了。”王素怡说。

  南海在熟食“全链条溯源”工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王素怡们”奠定了消费信心。2015年起,南海区食药监局对加工中心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度开发,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小作坊熟食从原料到餐桌的全环节追溯。此后,南海在国内首创“食品集中加工中心产品溯源系统”,并先后在区镇21家农贸市场展开试点,有效杜绝了来源不明的熟食产品进入流通环节销售。

  这仅是南海食品安全工作的其中一环。翻阅白皮书可知,过去一年来,南海在源头管控、监管创新、检测系统等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逐渐构建起涵盖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生态圈。一方面,南海新增10辆肉品统一冷链配送运输专用车,增设一家市级“菜篮子”基地,启动市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小区建设项目,并率先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机制,加强了对南海水产品、肉制品、蔬菜等食品的源头把控。

  在生产加工环节,南海着力探索“阳光小作坊”、“4D厨房”等管理模式。截至去年底,全区已建成食品加工中心5个,进驻食品小作坊151家,实现了小作坊的集中管理和“阳光化”生产。去年出台的《南海区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可持续发展三年计划(2016-2018)》,更是吹响了全区食品安全加工中心升级发展的号角。

  2016年,南海还被列为全国八个县级农产品抽检联系点之一,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县区。南海区食安委副主任、区食药监局局长范耀洪表示,以此为契机,南海今年将在抽检方面加强技术统筹,形成涵盖农贸市场自检、第三方检测、快检车抽检、农检中心检测的四级管理系统,全面清扫食品安全的死角。

  一场撬动社会力量的“食安”攻坚战

  通览食品安全工作白皮书发现,过去一年来,南海除了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效发挥作用,也更注重撬动市民、行业企业、社区基层等力量,以多种形式引领全区群众打响食品安全的攻坚战。

  去年7月中旬至10月底,一场轰轰烈烈的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席卷了整个南海。在为期三个月的“百日行动”中,南海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443人次,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100宗,取缔非法窝点1570个,刑拘犯罪嫌疑人36名,行动战果位居全市第一。南海区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取得这一成果与南海区食药监局强化和公安机关、盐业、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息息相关。

  过去,基层执法人员不足、流动性大一直是南海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破除这一瓶颈,南海探索建成了一支802人的社区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在每个村居配备一名食品安全主任、一名以上协管员和信息员,借助基层力量织就排查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大网”。

  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企业作为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亟须主动扛起责任大旗。为此,南海区食品协会多次承办食品流通环节从业人员培训,仅去年就培训了4200多名从业人员,全面提升其安全责任意识和从业水平。此外,南海区内的相关行业协会也主动签订行业食品安全倡议书,为全区食品安全贡献能量。

  做好食品安全健康同样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白皮书显示,2016年南海一共开展了210场“五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科普体验游等活动把食品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据悉,接下来南海区还将与相关行业和高校展开合作,在全区和7个镇街打造若干个科普基地,为市民搭建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平台。

  上下同欲者胜。南海去年多项食品安全工作位列全市前茅;在《佛山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2016年满意度测评报告》,南海居民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更是达到75.82分,位居全市首位。实践证明,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共治手段,推动南海成为支撑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份持续五年的食品安全“功课表”

  从2013年至今,南海已连续5年发布全区食品安全白皮书。5年间,白皮书的内容由宣传食品安全向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转变;其展示形式也不再拘泥于手册文本,而是先后尝试了MG动画、线上直播等方式,引发市民更广泛的关注。范耀洪表示,白皮书既是向市民展示食品安全工作的平台,又是政府向市民递交的“承诺书”。

  从白皮书的发展历程不难透视出南海狠抓食品安全工作的恒心和魄力。这种久久为功的工作理念,由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形势的外在动力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催生。

  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坚持源头把控、产管并重、重点治乱,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

  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行区,佛山去年就迈开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步伐。市长朱伟日前做客新华网时表示,佛山已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此为契机,佛山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本市打造成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去年6月,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首次抛出“传承品质,成就品牌”的战略构想。同年9月,南海以前所未有的规格召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动员大会。黄志豪在会上提出,南海的品牌建设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希望能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食品,把全区建设成美食之都和健康之城。

  未来,南海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脚步更劲,动力更足。昨日,以发布白皮书为契机,南海区副区长、区食安委主任冼富兰部署了新一年工作计划。她表示,2017年是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攻坚年,南海将在“基层监管能力建设”、“食品产业品牌打造”、“检测体系构建”、“重点领域从严执法”四大方面重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冼富兰透露,南海将大力推动食品产业“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并结合村级工业园改造,谋划一镇一食品产业园建设,鼓励镇街打造更多的食品产业园,探索更多食品产业联盟标准,推动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壮大。

  数读白皮书亮点

  ●食品安全产业发展势头猛

  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487家,产业规模名列全市第一。打造各环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247家,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广场)2个,1456家餐饮单位通过明厨亮灶工程验收。

  ●创新监管手段,风险监测稳定

  南海区卫计部门全年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微生物检验样品抽检5大类食品共100份样品,检测项目455项;化检样品抽检7大类食品共150份样品,检测项目数760项。全年未收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试点城市。

  ●监测效能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快检”、“自检”、“法检”三位一体的检测体系。全区食药监部门9辆检测车开展快检65594批次,合格率98.47% ;农贸市场共开展自检10.82万批次,超出省局计划指标25.12% ; 区镇两级食药监部门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检11188 批次,合格批次10588批次,合格率95.83%。

  ●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持续加强

  城管、工商、公安、食药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545次。在严厉监管的同时,不断强化全区执法人员培训,建立了一支802人的社区食品安全协管队伍,投入食品安全工作相关经费3000多万元,全年区、镇两级组织培训109次课程。

  ●社会共治,全民参与

  食安办组织各成员单位举办了讲师团镇街巡讲等各类“五进”活动210场,评选10家“南海区食品安全科普共建单位”,发布食品药品安全户外广告600块,印发各类宣传海报、单张、教育读本、宣传画册47.4万份,摄制公益广告短片8部。

  直击现场

  突击检查日本进口食品

  昨日上午,南海推出《2016年南海区食品安全工作白皮书》,向市民公布过去一年的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并部署本年度工作计划。发布会后,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信息,南海食药监局稽查局迅速行动,突击检查了区内的日本进口商品。

  稽查大队来到位于南海万科广场的无印良品商店,随机抽查了在售的100多种进口食品。过程中,执法人员撕开商品中文标签,一一核对每款进口产品的产地以及通关文书等信息,检查是否存在来自日本福岛县、群马县、东京都、千叶县等12个核污染地区的食品,杜绝任何一款不合格食品流入本地市场。

  本次督查行动重点查处了鸡蛋圆松饼、冻顶乌龙茶以及榛子燕麦饼干三款产品。其中,由于店内负责人无法提供榛子燕麦饼干的相关通关文书,存在来源非法的嫌疑,稽查大队暂时对该品种39包产品进行扣押。执法人员表示,此次突击检查主要监管对象是央视曝光的食品商品,希望能以实际行动减少市民的忧虑与恐慌,还社会公众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

  媒体观察

  一纸“承诺书” 五年攻坚路

  喜欢吃鱼,但是怕孔雀石绿;喜欢吃肉,但怕瘦肉精;喜欢吃蛋,但怕买到假的橡皮蛋……不知从何时开始,“舌尖上的美味”成了“舌尖上的威胁”。应该说,近年通过食品打假打劣、食品检测布下的层层“食品安全网”,的确为市民划定了一条食品安全底线。

  5年坚持发布《白皮书》,是南海创食品安全品牌的追求,虽然不到40页纸,但背后却是南海追求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安全之都而付出的沉甸甸的努力。

  努力首先表现在敢为意识。一直以来,南海在食品安全工作上敢当排头兵。略过食品冷链配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模式、烧腊联盟标准等多项全省、全国“首创”成果不提,南海早在2013年,已经在全市首发食品安全白皮书,为市民打造了解食品安全形势的渠道。

  白皮书发布的意义远远不止总结工作亮点和成效这么简单,而是为市民提供食品消费指南和食品机构的年度考核成绩单。正如南海相关部门负责人所言,这份白皮书,其实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一纸“承诺书”。

  努力还体现在“较真”意识。通过曝光哪些市场获得A级评价可以信赖,哪家大排档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方面让食品安全企业能依靠良好信誉获得更多的商机,另一方面坚决不为违法乱纪的企业留下生存的空间。纵观5年《白皮书》发布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南海以更公开、透明的方式剖析自身工作机制,不断转向以民为本的食品安全工作模式上来。

  数十页的白皮书虽轻尤重,不仅为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划定了一条红线,也为政府工作设好了一道亟待跨越的栏杆。

  未来,南海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更需要对食品安全有一颗严抓不怠的决心。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南海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工作绝不能停步。期待南海能切实将《白皮书》上的承诺落到食品安全工作的实处,助推健康之城和美食之都建设,创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食品安全的南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