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盛夏饮食要有“六防”

来源:珠江时报 时间:2017-06-27
分享到: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酷暑时节,“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除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王新芳建议,盛夏饮食还要有“六防”,为健康一“夏”护航。

  一、防中暑适量进食西瓜降暑生津

  无论南方北方,此时都已是暑热难耐,南方还夹有湿浊之气。酷暑必有汗出,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液。所以,此时应注意防暑。

  而防暑应以自然降温为主,如喝绿豆汤、酸梅汤,可清暑热、生津液。西瓜也应该适量进食,可降暑生津,西瓜皮还可凉拌、做汤,可清热解暑、泻热除烦。

  汗出过多时,喝少量淡盐汤,配合适量水果可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也可防止中暑的发生。

  二、防痱子天气越热饮食越宜清淡

  暑季,最易长痱子,尤其多见于小儿。

  防止痱子应该做到“三避免”,即避免阳光下久晒,避免皮肤湿黏影响汗出,避免居处潮湿闷热。同时,天气越热,饮食越宜清淡。肥腻厚味会增加脾胃负担,而生湿邪,湿郁则生热。这也是痱子产生的一个重要内因。

  “当痱子发生时,可用绿豆30克、金银花10克、生甘草3克煎水代茶频饮,可清热解毒、利湿止痒,能很好地解除痱毒。”王新芳表示。

  三、防湿疹不吃辛辣不熬夜

  夏季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大,最易生湿疹。

  凡急性发作的湿疹,其发病原因不外湿、热、毒三种。所以,应不吃生热的辛辣刺激食物、浓

  茶咖啡等,不熬夜以杜绝生热。不吃或少吃生湿的肥肉、甜食,以绝内湿之源。湿热不郁,毒气就不会滋生。

  王新芳建议,凡皮肤湿疹而瘙痒、流水、潮红者,可用金银花、赤小豆、绿豆、生苡仁各15~30克煎汤代茶频饮,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作用。

  四、防伤脾切勿过度吃生冷食物

  最热的时候,往往人们为了追求凉爽而过度吃生冷食物和冷饮。其实,外界越热,人体内就越相对偏寒。此时吃常温食品或根据体质少用冷饮尚可,但一过度就会直接伤了脾胃阳气,在内则心脏疼痛,在外则筋骨经络疼痛。

  实际上,真正的祛暑,食生冷不如适当的出些汗。“随着汗出,体内的热量也会逐渐被带出体外,从而达到真正降温祛暑的作用。”王新芳建议,还可以练练书画、打打

  坐,让心静下来,身体自然就没那么热了,“因为静则为阴,阴能制阳,静心能防暑是有道理的。”

  五、防“夏打盹”出汗后应喝些糖盐水

  “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是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

  因此,学生、司机及高空作业的人,要防止“夏打盹”,以免影响学习或发生危险。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以防止血钾过分降低,适当补充钾元素则有利于改善体内钾、钠平衡。

  六、防外湿多吃扁豆等健脾化湿

  湿热环境中,人容易感到疲

  乏萎靡。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环境干净爽洁。

  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久待。

  王新芳建议,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平时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米、冬瓜等。

  文/珠江时报记者孙茜

  通讯员梁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