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防肺燥 可多吃酸性食物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7-11-16
分享到:

 

  11月7日已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专家指出,进入立冬节气,保健养生手段也要适当调整,尤其需要预防节气变化带来的肺燥。

  肺燥病人增近三成

  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空气却越来越干燥,许多市民都出现口干鼻热、咽干、咽痒、咽痛、咳嗽、痰少又难咳出等肺燥症状。据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邵丹丹副主任医师介绍,近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因肺燥症状而前往医院就诊,最近该中医科这类病人增加了近三成。

  邵丹丹指出,燥为秋冬季节的主要特点,而燥主要损伤肺脏,因此肺燥多发于秋冬季。立冬后,气温会越来越低,天气会越来越变得寒冷,也会越来越干燥,人体极易产生鼻干眼干、口干舌燥、皮肤干裂、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肺燥。

  阴虚体质、吸烟、经常熬夜的人则更容易出现肺燥症状。出现肺燥症状应及时调理,应多喝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防止辛温助热,火上浇油,加重肺燥症状。

  邵丹丹医生建议,立冬后,市民养生可适当食用一些酸甜的果汁或水果等食物,酸甘化阴。如适当用柠檬泡水喝,因为它所含的有机酸非常高,有利于预防皮肤干燥和上火。酸梅属于碱性食物,干吃、煮汤、炖肉都可以,适合肝火旺的人食用,有助脾胃消化、滋养肝脏,提高抵抗力。还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红薯、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可起到清内热的作用。

  立冬进补则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秋冬季由于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如梨、冬枣、柑橘等。同时,可配合一些清润滋补的药膳进行调理。

  分清肺燥与上火

  邵丹丹表示,一些市民常把秋冬肺燥当成上火,吃了很多降火的药,煲了很多的祛火的凉茶汤水,效果也不显著。因为方法用错,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燥与上火不同。肺燥的主要原因是阴液不足,因燥邪性质干涩,易伤津液,令身体出现干咳、口干咽燥、口渴、皮肤干裂、大便干结等症状。上火则是由于饮食不节、气候影响等因素引起人体腹气不通而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口臭、牙龈肿痛、小便少、黄、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症状。

  邵丹丹医生说,立冬后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免维生素的缺乏,可适当饮用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适当进食坚果类,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则可起到温补脾肾的作用。但由于男女老少各人体质不同,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与此同时,立冬还应养肾,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为水,补肾即补水。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使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

  此外,立冬时节要注意保持心境平静、情绪安宁,起居方面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并注意保暖,睡前可以热水泡脚,促进机体阴阳气的和调。还可在晨光下进行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运动,稍微出汗即可。或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 通讯员严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