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从公交车到环卫车,再到社会车辆、未来的船舶用油等,如何在实现闭环管理的同时,让“地沟油”有个市场“出口”,就成了狙击餐厨废弃油脂回流餐桌、保障食品安全的“舌尖大事”。(11月1日新华网)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因为,民众终于看到了“地沟油”(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标志着“地沟油”向资源化利用之路迈出了新的一步。
长期以来,“地沟油”是否会上餐桌,是备受老百姓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前,媒体曾报道过将“地沟油”研发成钻井润滑油以及转化为航空生物燃料;现今,“地沟油”又可转化为生物柴油。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将“地沟油”变废为宝继续服务社会,而且更能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然而,与“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工艺流程相比,从“地沟油”到生物柴油是化学反应过程,其生产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因此,并不是这些企业不愿意回收“地沟油”,而是加工成本过高不能获利。
毫无疑问,要彻底斩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利益链条,就必须把市场的“疏”和监管的“堵”结合起来,标本兼治。一方面,需要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则要让“地沟油”走上一条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化利用之路。
一些国家已建立了良好的“地沟油”回收机制。如日本,在帮助公司回收“地沟油”的同时,还提供了财政补贴,使餐饮企业“有利可图”;美国对“地沟油”的回收,则有一系列的免税和其他优惠措施。如何推动国内“地沟油”走上资源化利用之路?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政府要支持回收企业规范经营;其二,要让餐饮单位也“有利可图”。
政府政策的引导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扶持和奖励将“地沟油”提炼成生物柴油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加大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航空、石油钻井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将“地沟油”提炼成能源材料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如可以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或是对企业采购“地沟油”原料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资源化利用的经营成本,以保障其足够的利润,缩小“资源化利用”与“回流餐桌”之间的利润差,从而提高企业收购“地沟油”原料的价格,促使餐饮企业主动将“地沟油”销售给该类企业。只要“地沟油”收购有合理的价格,并保持收购的可持续,“良币驱逐劣币”并不难实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出台“地沟油”强制性回收制度,保证“地沟油”有序回收。在这方面,上海探索出的“地沟油”的收、运、处、调、用全程闭环监管模式值得各地借鉴。我们期待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沟油”走上资源化利用之路,人们不再担心它们回流餐桌祸害百姓。